循着“扎根田野沃土,赋能乡村振兴”的实践导向,2025年8月1日至2日,经济管理学院砺锋青年实践团队深入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,实地探访由朱彦夫带领村民修建的盘山公路、蓄水水库、梯田等“实干工程”,在触摸乡村变迁的印记中,解码红色精神如何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强大动能。这是团队践行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主题,探究红色教育基地赋能乡村振兴实践路径的关键环节。

“当年没有机械,朱书记就带着我们用镢头挖、用肩膀扛,硬生生在悬崖上凿出了这条3里长的路!”在盘山公路旁,78岁的村民李爷爷指着陡峭的山体向队员们回忆道。沿着这条被村民称为“生命路”的山路前行,队员们看到路面虽历经数十年风雨,却依然坚实平整,如今已成为连接村庄与外界的致富通道。而在村东的水库边,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岸边的果树,当地村干部介绍:“这是朱书记带领大家用三年时间修起来的,解决了全村200多亩地的灌溉难题,现在靠这水浇地,苹果、花椒的收成比当年翻了好几番。”


从乱石遍布的荒坡到层层叠叠的梯田,从吃水靠肩挑到自来水进农家,朱彦夫带领村民创造的“奇迹”,如今已成为张家泉村发展乡村旅游、特色种植的重要基础。队员们手持记录本,一边实地测量道路宽度、水库蓄水量等数据,一边与村民交流工程带来的生活变化。“这些工程不是冰冷的建筑,而是朱彦夫‘一心为民’的生动注脚。”团队成员耿国彬在调研笔记中写道,“他用实干告诉我们,乡村振兴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。”


指导教师王洁、刘文娟老师在现场指导时强调:“朱彦夫的实干工程,是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结合的‘活样本’。这些工程不仅改变了村庄的物质面貌,更培育了村民‘敢教日月换新天’的奋斗精神,这正是红色教育基地赋能乡村振兴的深层逻辑。”此次实地探访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,红色资源对乡村振兴的赋能,既体现为有形的基础设施改善,更体现为无形的精神力量传承——而这,正是团队后续需要深入提炼的“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模式”的核心所在。
撰稿人:曾新茹
一审:王洁、刘文娟 二审:杜锋 三审:马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