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>> 正文

社会实践砺锋青年实践团队研读朱彦夫著作、汲取红色精神的时代养分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5-08-15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为深入解析“朱彦夫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时代价值”,2025年7月30日至31日,砺锋青年实践团队在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开展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期间,组织了朱彦夫著作《极限人生》《男儿无悔》专题研读会。队员们围坐在一起,逐字逐句品读这位“人民楷模”用生命书写的精神史诗,在文字中探寻红色基因的传承密码,为研究红色教育基地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夯实理论根基。

“我死也要死在张家泉村的土地上,死在乡亲们中间!”当团队成员曾新茹朗读到《极限人生》中这段文字时,现场一片寂静。书中,朱彦夫记录了自己从战场归来后,面对身体残疾的绝望与挣扎,却因一句“我是共产党员”而重新站立的心理历程;描述了带领村民“治山、治水、治土”时,如何克服资金短缺、技术匮乏等困难,用“宁肯前进一步死,决不后退半步生”的劲头啃下一个个硬骨头;更饱含着对家乡山水的热爱、对村民疾苦的牵挂、对党的事业的忠诚。

“他在书中说‘我的身体是残缺的,但我的精神不能残缺’,这让我想到现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难题,相比他当年的困境,我们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?”队员李扬结合专业所学感慨道。研读中,队员们不仅摘录了体现“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、一心为民”等精神内涵的语句,更结合乡村振兴政策文件,分析这些精神如何在当代转化为产业发展、治理创新的动力。指导教师刘文娟引导大家:“朱彦夫的文字里藏着‘精神变物质’的密码,读懂了这些,就能理解为什么张家泉村能以红色教育基地为支点,撬动乡村全面发展。”

此次研读活动,让队员们从文字中触摸到红色精神的温度与力量。正如团队成员焦佳铭所言:“这些著作不仅是朱彦夫个人的人生记录,更是一部指导我们如何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行动的‘教科书’,这为我们总结红色教育基地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模式,提供了最鲜活的理论源泉。”

撰稿人:赵志刚

一审:王洁、刘文娟 二审:杜锋 三审:马勇